57365-08-9-黄双口教育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v 您现在的位置: 57365-08-9-黄双口教育网 >> 文章中心 >> 学校管理 >> 教学教研 >> 正文
 
 

黄颡口镇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 管理
作者:中心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8

黄颡口镇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课程管理

第一条:课程

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

学校有总课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音、体、美、科学、信息、劳技、品社、历史、地理等课程的课任教师要相对稳定,要严格按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做到有教案、有作业、有考核、有评价。

第二条:阳光体育运动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全面推行每天25-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安排体育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要精心组织,确保做到四个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定项目、定场地。

学校有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和课外活动安排表,并有检查、考核记录。

二、备课管理

第三条: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备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备课要做到一课时一案,要有一周的提前量,要全面掌握、正确理解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加强学情分析。做到“五备”: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备课时分配与教学步骤,备教学方法板书,备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做好“四设计”:设计新课导入、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出发,合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认真编写教案,课后撰写教学反思。十年以内的教师必须手写备课,十年以上的教师仍提倡手写备课,采用电子备课的,必须要体现二次备课的内容;杜绝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以应付检查。各校要研究和细化集体备课模式,建立与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周至少要安排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有自备、集备、复备的过程,执教者在复备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将修改意见和教学反思汇总后给主备人,形成新的教案,存入学校档案滚动使用,避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弱化个人的独立备课能力和教学特色。

学校安排教导(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详细记载和分析反馈意见。学校制定集体备课考核评价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限时备课或课标解读比赛

三、课堂管理

第四条:上课

上课是教学常规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教学程序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方法多样,任务导向明确,充分有效运用教育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讲练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树立“以情优教”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学生主体的的教学思想,教师讲的时间通常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必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要有当堂训练,及时批阅反馈。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制定教学巡视检查制度;严禁教师酒后进课堂、上课接听手机、迟到、拖堂;行政(级部)人员坚持每天巡查记载;定期开展学生问卷,及时反馈学生意见。

四、课余管理

第五条:自习

学校安排的早、晚自习及小学的写字课,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做到责任到人;自习课不得整班上课,但必须有教师在班管理。

学校对自习课的情况要有专人管理、记载。

第六条: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要适度、适量,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和具体的检查督促措施,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作业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严格按要求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生每天书面课外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以内。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要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加强作业设计,要有分层的要求):语文科课内作业要求一课一练,每两周一篇作文(不包括小作文、日记等),小学要有书法练习(软笔一周五页、硬笔一周五百字);数学科要求一节课一练;英语科要求一周两练(不包括听力练习),作文每两周一篇;政治科一课一练;历史、地理、美术分别要求一周一练;音乐、体育不布置书面作业。批改作业要及时、规范,批注提倡运用短语加等级,尽可能让学生及时获得作业的反馈信息,提倡面批。对作业中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评讲,个性问题要进行跟进式指导。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要有恰当的评定和批改日期。学生订正后,要进行二次批阅。要分析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的检查,每周教研组长检查,每月教务处检查,并设计问卷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作业情况及时进行调控,每次检查后要有检查记录。

第七条:辅导

注重因材施教,主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缺补差,重在增强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纠正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提高学习质量。辅导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不随意占用应该由学生支配的自习课、活动课等时间。

学校要把辅导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辅导工作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要有检查与记录。

第八条:课外阅读

坚持把读书活动的开展作为区域教育特色进行打造,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文科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出推荐阅读篇目,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除小学12年级以外)有课外阅读记录本。理科教师也要精选课外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各校要有课外阅读检查记录。

第九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制定自学提纲,提出适当、明确的预习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发展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课堂要有意识检查预习效果。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自学、质疑讨论、归纳应用等方式开展好自学活动,防止自学活动流于形式。课后要增加延伸拓展的内容。

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课余时间,按计划开展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同伴互查。

学校要定期检查,积极探索并推广应用。

五、测试与评价

第十条:测试

测试要控制次数,切实减负,追求实效。小学每学期考试原则上不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四门;初中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2次。加强命题研究,注意提高教师原创性命题、变式命题的能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面向全体,把握好命题定位、命题结构,突出教学重点,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能发展,加强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试题质量,有效促进教学;学校要科学安排测试,注重过程测试的实效。

每次考试有试卷和监考、阅卷安排表等材料。试卷应打上制卷人姓名,制卷日期,每次考试的试卷要存档。

第十一条:考务

各级各类测试的组织要严密,纪律要严明,操作要规范。学校应参照县中考有关考务工作的安排及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明确的考试违纪处罚条例。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应该按章办事。

学校有监考、阅卷、分析等规章制度。

第十二条:评价

各校要建立健全质量考评机制,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强化对学生的学习品格、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单项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要根据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开好学情分析会,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提出后续教学的改进措施,对不同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班级、教研(备课)组和教师要有组织地召开考试分析、总结会。

六、校本教研与课程开发

第十三条:听课与评课

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要及时交流;听校级观摩课、示范课,应在教研组活动中组织评课,并有评课记录;外出学习或培训,回校后及时汇报或交流,书面材料存档备查;听课笔记记载要全面,特别要有教学内容、方法和特点、亮点的评价,否则,视为不合格笔记。凡被视为不合格笔记的,不得列入听课量的统计。教师听课全期不少于10节;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周听课、评课1节左右,每学期听课、评课不少于15节。行政听课要进行点评,不断增强行政听课点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要有开课、听课和评课情况检查记录,每学期对听课情况至少汇总2次,听课笔记的检查,不仅要查数量更要看质量,及时分析诊断反馈,学校每周公布公开课计划。实行推门听课制度。

第十四条:校本教研

学校重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校本教研要增强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教研工作质量。

教研组(备课组)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学校有检查考核措施。

第十五条:资源利用和校本课程开发

各校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本特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认真组织实施。

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有实施过程的资料。

 

 

黄颡口镇中心学校2010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